杨凌农高会的举办时间是在11月份,现在还有小半年的时间,那么在杨凌农高会开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农高会系列报道之夏访清涧问枣红:
一亩枣园可以给枣农带来多少收入?在榆林清涧,这笔账算的清清楚楚--一株枣树产枣30斤、一亩地种枣树110株、一斤枣卖10块钱,这样算下来,一亩红枣就能收入3万多。虽然有点不敢相信,但这样的亩产收益真真切切。
在榆林清涧下十里铺设施红枣智能控制科技示范园,不锈钢骨架的温室大棚里,密植的枣树郁郁葱葱。一年前按照矮化密植的要求嫁接的枣树已经坐果,近10亩的枣园里,只有一个人在悠闲地铲着稀疏的杂草。这些连片大棚就是实现每亩红枣收入3万多的地方。
“枣树越高枣子质量越不好。”在下十里铺设施红枣智能控制科技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级农艺师杨荣慧说道。在这片示范温室里,所有枣树都不高,的不过一米五,虽然树不高,但产量高、果子甜、病虫害少,自然效益好。
199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清涧县签订了红枣产业合作协议,从那时起杨荣慧就在榆林的米脂、清涧等学校陆续设立的8个示范点和7个基地里工作。从开始的品种改良、栽培指导到现在的现场培训农民技术,16个年头过去了,杨荣慧见证了农业科技推广从难到易的历程,更对枣农对科技的渴望和致富期盼深有体会。
“主要是教会农民掌握技术,授人以渔。”在杨荣慧看来,一项农业科技农民愿不愿掌握、能不能掌握,关键就在科技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就是直接明白地告诉农民:现代农业科技是免费分享的“科技大餐”,是国家义务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手中的“真金白银”
“农业科技推广其实不难。拿矮化密植技术来说,只要枣农园子里应用技术的一株‘小树’挂果成功,园子里就不会再有‘大树’了,而且很快方圆几里地的枣园里都会‘大树’变‘小树’。”说起自己十来年在陕北的付出和辛劳,杨荣慧黝黑的脸庞上透着甜蜜,更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汽车在陡峭的牛家湾旱梁上一圈圈向上爬,在山顶,俯瞰着走过的一道道旱梁,这个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有科表情轻松。眼前,这片迎着风扭动着翠绿腰肢的枣树“梯田”正是他的杰作。
“过去这里就是荒坡,退耕还林前就打不下粮食。”枣农朱建军说,在他眼里,这1500多亩旱梁在推广高效利用节水红枣栽培之前,根本没有价值。
2009年,汪有科带着他和同事通过科学实践所获得的整套旱区小流域栽培方案来到牛家湾李家山的这一道道旱梁,开始将水土保持与抗旱栽培理论付诸实际。
“先要找到能够节水丰产的红枣品种。”要让旱梁变良田,汪有科从一开始就号准了脉。正好,杨荣慧筛选改良了几个抗旱丰产的红枣品种,种啥枣树能活的问题就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咋种树能活的问题了。旱梁上,决定枣树能不能活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水。“我们先建立一套山地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然后在怎么用水上下了功夫。”在旱梁枣园上,不仅有像梯田一样用黄土夯实的水平阶,还有像一样的输水带、根灌管。“只在天特别干的时候和枣树生长需水的关节点,我们才会干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农业科技特别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汪有科的旱梁种枣经历就佐证了这点。“陕北的雨季来的迟些,一般是八九月。我们通过技术修剪,减缓枣树生长,刚好把枣树需要水的阶段延迟到八九月,让枣子享受到老天的眷顾。”这样一缓,旱梁种枣的用水需求大大降低,成本也跟着降低,经过雨季一浇,不但枣的质量上去了,也避开了扎堆上市,卖价更有。如今,汪有科每个月都会来看这旱梁枣园,杨荣慧也经常去十里铺看看他亲手嫁接的枣树。在他们看来,这一道道旱梁和一栋栋温室不仅是他们和同事们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更承载着这群一生为农的知识分子的梦想,一个让枣农脱贫致富,让旱梁变良田的中国梦。
中国梦也是农民的梦,让科技辅助农业,让中国梦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