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河北林木种苗交易会
展会时间: 2012-02-24 至 2012-02-25  展会地点:石家庄卓达国际会展中心(石家庄市东开发区长江大道158号)
联系人:李书战  电话:0311-87169058/86982584

倒计时
当前时间: 

您的位置:首页 > 农资展会 >2012年农资展会专题>2012北方肥料会>去参加第七届北方肥料会想知道河北风俗习惯有什么?

去参加第七届北方肥料会想知道河北风俗习惯有什么?

2011/12/23 9:31:46   浏览次数:2097次   文章来源:植保会
    去参加第七届北方肥料会的朋友们,一定想要对河北的风俗有所了解,那么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河北的一些古老习俗。希望您在参加展会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河北,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演奏这种吹打乐器的班社团组织则称为吹歌会。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选.在加一种打击乐器;另一种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吹歌通常是在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年节时一为民间歌舞伴奏。
  河北吹歌分冀南吹歌和冀东吹歌和冀中吹歌.冀南吹歌以永年吹歌代表性。永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永年吹歌队遍布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其吹奏的乐曲异常丰富,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三类。以《刘备过江》为代表的大套曲、以《唐帝三载曲》为代表的小套曲、以《将军令》为代表的杂牌曲,具有热烈火爆、质朴粗扩、温柔细眺的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冀南吹歌的主奏乐器是唢呐,配以笛子、打击乐等。 
  在冀中,吹歌有代表性的是定州吹歌。据说苏东坡任定州知府时,曾为农民插秧时所唱的田歌小曲填词正曲,所以后人有“苏吹歌”、“苏秧歌”之说。定州吹歌的特点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唢呐、笙、笛、板胡等为伴奏乐器。演奏的以反映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打枣》、《放驴》、《豆叶黄》等富有乡情、乡音、乡韵的风味。演奏时情绪热烈,讲究音色和韵味儿之美。其中,“咔戏”是个绝活儿,它用管子、唢呐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手中的乐器,嘴里继续发出奇妙的音响,不仅能模仿河北梆子《大登殿》、豫剧《朝阳沟》等戏曲唱腔,还能学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它的秘密是演奏者舌下含个很小的金属片,可发出奇妙的音响。 
  冀东吹歌,音色甜美、淳厚、娓娓动听。在冀东一带被誉为花吹之的是唢呐演奏家陆云起(绰号陆铁嘴)。《花吹》是以长杆大唢呐为主奏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冀东吹歌中的。陆云起高超的演奏艺术,娴熟的表演技巧,把长杆唢呐的音色控制得极为纯净、甜实。 
  尤其是花吹中的连续三次拔节、摘碗、反手、倒手,剜、点、扭、转等演奏技艺绝妙异常,令人赞不绝口。据说冀东一带的农民每逢佳节,只要从电视机或收音机里收听到陆云起吹奏的《柳青娘》、《满堂红》等乐曲,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目禁地扭起地秧歌。 
  丝弦戏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杂剧作家。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因此,她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12582农村信息网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丝弦剧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还有花脸朱永米,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青衣花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得了新生。 
  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不同时代和地区,服饰有其不同的特点。它和社会风尚、物质生活基础、意识形态、经济地位等密切相关,从旧社会到现在,石家庄的服饰风格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衣服款式 
  清末至民国初期,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青、蓝、黑为主。衣料贫富殊异,按其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富户人家多穿绸段皮纱等,并且绣以花卉。衣式如长袍、长衫为礼服。出门做客,外加马褂,以示庄重,也是洋布制作。而广大贫苦者,多用土布加以粗染。衣式:男性不论长衫、短袄内社外罩,一般都是圆领和大襟,从脖领处至右臂下缀铜扣或结蒜疙瘩扣。劳动者除夏季外,多是短袄、长裤。大襟式有长的——棉的叫袍子,单的叫衫子(或大衫儿);短的——棉的叫袄,单的叫褂子。 
  民国初年,除少数富户男子穿绸缎和细洋布长衫、马褂外,一般民众的衣料均为当地出产的粗布(又称土布)。夏季男褂多为小圆领,对开襟(少数人沿袭清代的偏大襟),缀5对蒜疙瘩扣,口袋(多为双)明缝于前襟下部。女褂仍为清代流传下来的款式:小圆领,偏大襟(一般偏向右侧),自领口顺右前肩、腋下,沿大襟缀5对蒜疙瘩或铜制纽扣,并在大襟覆盖的小襟上缝个口袋,右手自腑向前下侧插进装取东西。男女单裤同式:宽腿大裆,另上五六寸宽的裤腰。穿时于前面折叠掩紧裤腰,系上粗线织成的厚布腰带,俗称“掩腰裤”,前后不分,一样能穿。男子夏装多为原白色或紫花色;女子兼有浅蓝色、蓝色及白底蓝线条或蓝方格诸色。冬季穿棉袄、棉裤(内絮熟棉),肥大臃肿,男女款式悉如夏装,颜色多为蓝、黑,口袋缝于前襟内层左右两侧(女子只留1个),开口于腑下的顺手部位,插手很方便。有的男子外套件偏掩大襟、长至脚踝的大棉大袍,或是较小棉袄稍肥大而前后左右均留衩口的对襟“扼领带,老年人还习惯在棉袍或“扼领带”之外系一条粗而长的布腰带,俗称“战带”。经常推车挑担、从事脚力者好穿“衩裤”,其样式如棉裤,裤脚前面及两侧与裤腰连接,后面臀部全部暴露,穿此裤必须内套单裤。女子棉袄外面常套件布衫,其色多为浅蓝色或靛蓝色。春秋穿夹袄、夹裤、其样式、颜色均如冬装,除夏季年轻人不绑裤腿外,其余季节,人们均习惯用寸宽、二尺半长的黑色绑腿带将裤管下端缠扎,俗称“绑腿”。 
  婴儿夏季穿“兜肚”,颜色多为红或大绿;冬(棉)及春、秋(夹),穿露屁股的“连衣裤”,上衣后襟带个能护住臀部的大尾马,(或另做一块护臀布,上面系于腰);三、五岁间,夏穿带松紧绳的裤衩,冬(棉)及春秋(夹)穿豁裆“连衣裤”肩上相连,暴露胳膊,另穿插小袄;六、七岁开始穿“掩腰裤”,对襟上衣,和大人的服式相同,仅颜色较之鲜艳,“缯花”较普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改穿对襟褂的多起来,城镇青年逐步流行西式裤,即“一面穿”带左右兜的裤子;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城镇男子流行列宁装,出现中山装。妇女兴褶子罗裙,但为数较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青年男女,特别是干部、职工中学生衣服式样变化很大。干部男穿中山服、军便服,中学生穿制服,工人穿劳动服,女干部职工穿列宁服。冬季,无论男女多穿翻领短棉大衣。“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夏秋季多穿绿军大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服装开始趋向多样化。中青年男子上衣多穿西服、茄克衫、港服,下衣多穿筒裤、喇叭裤、牛仔裤、老板裤等。冬季,中青年男子多穿皮茄克或呢料大衣,中青年男子多穿短裤,衬衣或带袖汗衫,中青年女子多穿短袖衫、裙子、旗袍、短裤,着长筒长丝袜。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必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款式追求个性化,面料追求舒适感,而且讲究搭配、协调,款式各异、缤纷多姿的时装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装点着城市的街道。 
二、鞋袜 
  鞋 谚云“男人莫忘秋刹地,女人莫忘伏纳底“,每年伏天,妇女们趁气候车室潮湿,搓麻绳、纳鞋底,准备作鞋作用。清末民国初期,春秋夏三季,鞋子多为深色、黑色,男子普遍穿低帮、“双脸”鞋,前头平缀两道鼻子,故又称“双鼻子夹鞋”,后跟立缀一道皮脸,线纳鞋底,麻绳纳底儿,底面平直,两脚可以换穿。还一种深山区流行的类似“双脸双鞋”的鞋,但前端两鼻子是个钗形,俗称“牛鼻子鞋”。后逐渐为玄色、圆头、低帮的布平鞋,俗称“馒头鞋”或叫“没脸鞋”。小脚妇女穿尖尖鞋,圆口或尖口,后跟稍高,大脚妇女穿乡花鞋,鞋面和鞋帮绣有各式花朵。冬季多为蚌壳形的棉鞋,男女皆同。 
  二十世纪十年代开始“没脸儿鞋”逐步兴起,较“双脸鞋”稍显轻便,样式从鞋口上断更新,如圆口鞋、尖口鞋、方口鞋等等。布料除富裕人家用直贡呢、哔叽外,一般均用黑色土布。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盛行“绑带鞋”。女子兴“挎篮鞋”,这种鞋穿着合脚,但绑带系扣麻烦。以后又兴起了有松紧口的“懒汉鞋”。鞋面的布料有帆布、条绒、平面绒、礼服呢等。六十代年以后,各种式样的塑料底鞋、凉鞋、皮鞋以及雨鞋、球鞋等源源上市。 
  袜子 
  解放以前,多数人家穿家做的粗白袜子,富有人家的年轻妇女开始穿针织线袜。“穿坤鞋,洋袜袜,里绑腿,外扑拉”,就是形容当时女子穿上线袜,不绑裤腿,故意使其露出来爱美之态。新中国建立后,针织线袜兴起,初为长达膝盖的高腰袜,需用袜带系住,后变为低腰袜,低如现在的袜头。各种针织线袜,穿着都要上底,“袜子不上底,穷人穿不起”,袜底上绣有各种图案或花草,年轻妇女相互模仿、攀比,显示着她们的针线艺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各种花色的维尼伦丝袜取代了棉线袜子,式样美观,穿着舒适,结实耐用。现在,回归自然和崇尚舒适的心理使人们对纯棉袜情有独钟,而各种各样的丝袜则为爱美的女士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点击返回 2012北方肥料会 专题,查看展会详细信息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相关标签:第七届北方肥料会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火爆农资招商网由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孙学军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073709163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注明来源,合作共赢!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火爆商标注册证诚信网站